好書分享《肌力訓練聖經-MARK RIPPETOE》
前言:
近年重量訓練風氣漸盛,各大健身房紛紛推出多樣化課程吸引民眾。本書作者Mark Rippetoe也分享了他對肌力訓練的觀察,並說明他認為五項基本動作之所以關鍵的理由。
許多人對重量訓練仍有誤解。它不同於棒球、籃球、高爾夫或斯諾克這類專項性極高的運動,只要具備基本身體控制能力,任何人都能參與。許多競技運動者誤以為只要長期從事競賽運動,就能有效延緩肌肉退化;但當身體習慣競技帶來的強度後,若無持續高效的刺激,或每次訓練強度不足,肌肉、骨質與神經系統便無法被有效激活,反而提高受傷風險。
也有人將運動後的疲勞視為進步的象徵,但這往往只是受傷的前兆。重量訓練需在專業教練指導下,根據個人狀況安排合適課表,唯一的目標,是讓自己比昨天更強壯。
重量訓練並非「消耗」身體,而是「重塑」體能。書中提到的五項主動作蹲舉、推舉、硬舉、臥推、爆發上搏,並非排他性地只能執行這五項,而是作為基礎動作,搭配第七章提及的有效輔助訓練,共同組成完整規劃。選擇這五項,是因為它們能動員最多肌群,承載最高重量,進而帶來更強的肌肉、骨質與神經系統刺激,也最具進步潛力。至於輔助訓練,並非無關緊要,而是依據訓練者的階段與目標,挑選合適的動作組合。主項與輔項之間的安排,正是有效訓練的核心,也體現本書強調的系統性原則。
蹲舉:
書中篇幅最長的章節聚焦在「蹲舉」,可見作者對此動作的重視。他特別推崇低背槓蹲舉(low-bar squat),並視其為訓練中最關鍵的一環。作者指出,蹲舉是唯一能直接有效刺激髖關節的動作,能全面調動後側鏈肌群,因此被視為「髖主導」的代表動作。在他的觀點中,後側鏈(包括腿後側肌群、臀大肌與內收肌群)是影響跳躍力、推力與拉力等功能表現的核心動能來源。

相較於高背槓的方式,低背槓蹲舉將槓鈴放置在三角肌與斜方肌中間,使重心略為下降,進一步促進髖部參與。根據作者的說法,這種槓位安排能在整個動作過程中維持槓線經過腳掌中心位置,避免膝蓋承受過大的前移力矩,進而讓動作維持在安全且高效的姿勢範圍內。
蹲舉的價值不僅來自其對下肢的強化,更在於其為全身性的複合式多關節運動。動作進行時,上肢並非被動支撐,而是必須積極參與:雙手需將槓穩穩固定於背部正確位置,並透過強力的夾背與上背鎖定,創造上半身的穩定性,讓力量能由地面有效傳遞至整個身體。這種協調對於初學者而言挑戰性高,但也正因如此,蹲舉才具備如此全面的訓練效益。
總結來說,作者認為低背槓蹲舉能在安全範圍內提供最完整、最有效的全身訓練刺激,是建構強壯體能的基石動作,無論對運動員或一般人而言,皆應作為訓練核心之一。
臥推:
另一項核心訓練動作是「臥推」。這個動作自1950年代以來便在健身圈廣泛流行,至今仍是初入健身房者最常接觸的訓練之一,也是許多健身愛好者(俗稱Gym Bro)最愛較勁的項目之一。推得越重、槓片越多,往往就越能引起他人注意與喝采。書中也指出:「參與的肌群越多,牽涉到的神經傳導與身體控制就越複雜,訓練的價值也會隨之提升。」這不僅強調了臥推的全面性,更說明它在訓練中的重要地位。
書中也清楚說明,之所以選擇直槓臥推作為主訓練項目,而不是使用啞鈴,主要基於兩個原因。首先,在進行啞鈴訓練時,最大的限制往往是來自器材本身。大多數健身房的啞鈴重量分級不夠細緻,無法提供良好的漸進式超負荷訓練環境,再加上空間考量,很難提供完整重量區間的啞鈴組。此外,短槓雖然可作為補充,但在健身房中相對稀少,而且質量參差不齊,進行大重量訓練時也難以找到具備經驗的護槓者。
其次,啞鈴握推在實務操作上也存在困難,尤其在進行大重量時,如何順利躺上臥推凳、起始動作的控制與啞鈴的穩定性都會成為耗費體力與精神的變因,使正式訓練前就已消耗大量精力。因此,為了安全性與效率,作者將直槓臥推明確歸類為主訓練項目之一。
此外,書中對於臥推的輔助動作與上肢水平推的其他變化也有許多建議,不論是用於加強薄弱環節、修正動作模式,還是提升整體表現,皆可依據自身需求調整,靈活安排進個人的訓練課表當中,值得反覆閱讀與深入理解。
淺談周期規劃:
本書有近九成的篇幅,都聚焦在說明如何在健身房中進行安全且有效率的訓練,避免受傷的風險。作者在最後一章特別強調:「運動與訓練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。運動的目的是完成某項身體活動,追求的是當下的效果,可能是流汗、疲勞感,或短暫的成就感;而訓練則是朝向長期目標所設計的計畫性活動,其本質是透過適當的刺激與恢復,使身體逐步產生適應,進而提升力量、速度或整體體能。」若一個課程無法持續提供足夠的刺激,讓身體產生進步與適應,那麼它充其量只能算是運動,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訓練。
此外,書中也提醒讀者,若刺激過強、恢復時間不足,導致無法在下次訓練中再次施加有效負荷,那這樣的訓練反而會成為阻礙進步的障礙。這點對於習慣「練到爆、才叫有練」的讀者而言,無疑是重要的提醒。訓練的核心不只是累,而是「累得剛剛好,並能夠累積成果」。
不過本書在週期規劃、適應的生理機制、訓練量分配等方面的探討相對簡略,對於想進一步了解訓練背後科學與系統設計的讀者而言,可能仍感到不足。特別是針對新手、中階者與進階者在訓練方式上的差異,並未有詳細分類。這部分的空白,需透過作者的續作《肌力課程訓練設計》來補足,更全面理解如何制定適合自身狀態的訓練計畫。